你的位置: 首页 > 走进科协 > 科协动态 > 科协动态

2008’“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在厦举行

发布时间:2009-01-04 [浏览次数:]

2008“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在厦举行

主题:机器人的社交能力及其人文问题

2008年12月29日

    由厦门市科协主办,厦门市信息协会承办的以“机器人的社交能力及其人文问题”为主题的“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于2008年12月27日在厦门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举行。厦门市科协副主席贺向东、厦门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周昌乐、厦门市信息协会代会长陈海章、厦门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加里斯教授(美国籍)、曾文华教授等高校、科研机构的领导、专家、学者等相关二三十位人员出席本次会议。

    机器人的社交能力及其人文问题是世界上正在研究的热门话题。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2003年出版了该院MIT人工智能实验室从事研究社交仿真机器人的布鲁瑟尔博士的新书--《设计有社交能力的机器人》,在业界引起较大的轰动。书中描述制造出一种能够理解人的声音、表情或肢体动作,进而从中获取指令并与人类互动的智能机器人,人与机器人之间通过动作互动,而不借助于按钮。该书的出版被业界认为是一部科幻小说,是现代版“弗兰肯斯坦”的诞生,学术界亦贬亦褒,众说不一。人工智能可以为人类做些什么?是学术研究不断深入的领域,也是技术发展提出的新挑战。人与机器人之间联系与区别,机器人的社交能力及其人文问题是本次沙龙的主题。

    主持人提出,目前的机器人只能简单地模拟人的某些情感表达方式(如哭、笑、愤怒等),只能对人的一些简单的情感表达方式进行机械地模式识别。机器人只有同时具备情感表达系统、情感识别系统、情感内部逻辑系统(即情感计算系统)和意志内部逻辑系统(即意志计算系统),并兼有环境感知能力,才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这方面加里斯教授在美国也曾做过大量的研究,并设计了相关课程和计划,请加里斯教授先介绍一下进展情况。

    加里斯教授做了《人工智能的三次革命》(英文全文)的报告。他提出量子计算机的设计是前提,需要高纯度的、物理中带有柘朴性质的粒子,才能制造出高精确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工大脑的设计是用大规模的神经网络进行复制和演化,利用晶体晶片等组织庞大的神经元来让机器人产生自我学习的功能,使机器人具有“人情味”,从而创造和谐友好的人机环境和制作可穿戴式的计算机。

    在主题演讲和介绍中,人工智能的机器人设计是没有异议的,虽然还有一些困难和难题。但具有社交能力的机器人一旦赋予了类人式的情感和思维,其性质就发生了重大变化,它从此就具有了独立的行为能力,将必然会对社会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与会者对此进行讨论:

    1、机器人的遗传问题。人工智能的机器人能否遗传?这是机器人的自我复制。晶体是可自我复制的,我们在超饱和的液体状态给予冷却,只要在这过程中投入一个该物质的小晶体(称之为引晶),该物质就会结出相同的若干个小晶体,我们只要保持其超饱和的液体状态,它就会不断结晶,不断分裂,这是实验证明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工智能的机器人是可自我复制的。

    2、机器人的感知问题。人工智能的机器人能否感知诸如水之类的其可能不需要的东西,既如何满足自我需求?人对水的需要,对水的感知机器人不一定理解,但这要归终于解决需求性和生存欲的问题。人对水的需求及感知,机器人一样会对电的需求及感知,这种感知应该会是相近的。双方所需求为何物应该是无所谓的。

    3、若机器人克隆出同是碳水化合物的躯体,由于情感与意志的赋予,机器人与人之间的界线就会越来模糊,机器人具有了“人性”,参与了社会事务与人际交往,如何看待伦理观念的变迁?人应该如何对待机器人,如何处理人与机器人以及机器人之间的关系,如何评价机器人所取得的成绩,如何看待机器人的缺点和错误。机器人作为“二等公民”,应该如何确立其“社会地位”,如何看待人与机器人以及机器人之间的“爱情”。

    4、法律关系的调整。机器人的行为效应(如违法犯罪后果、社会与经济收益等)应该由谁来承担,是研制者、制造者、控制者还是所有者?机器人如果杀了人,应该如何处理?是全部拆卸或分解,还是重新调整程序?如果机器人被人所“杀”,人应该如何承担法律和经济责任?一方面应该如何使机器人“遵纪守法”,另一方面应该如何维护机器人的“合法权益”?人与机器人、机器人与机器人之间的经济与法律纠纷应该如何处理?机器人是否具有选择权和被选举权,是否可以“竞选”市长?

    5、经济结构的调整。情感机器人能够参与社会事务和人际交往以后,就会在越来越多的社会管理领域、生产领域和生活服务领域取代人,机器人将会成了一支越来越庞大的“劳动大军”,那么机器人的机体制造厂、软件开发公司、程序调整中心、医院、美容店、餐馆、俱乐部、学校、托儿所、职介所等行业将会迅速发展起来,社会的生产结构和经济结构将会出现重大调整。

    6、生活方式的变更。随着机器人越来越多地替代了人类从事简单重复性工作、恶劣环境和高强度的工作,人类将会主要从事自由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复杂性较强的工作,其工作时间的随意性、工作地点的游动性、工作内容的自主性、工作报酬的随机性和工作方式的选择性不断提高,必须会使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包括个人消费、人际交往和家庭结构等方面的变化。此外,人将会越来越多地与机器人打交道,家庭保姆将会大规模地进入家庭,并具有了越来越强的心理功能和精神功能。

    7、社会隐患的增多。机器人具有了情感以后,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行为,由于其信息的处理速度快,信息的贮存量大,运转的准确性高,在许多方面具有比人类更多的优势,他们一旦“哗变”,其后果不堪设想,其灾难性不会亚于核武器的大规模引爆。机器人参与社会生活以后,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化,将会大大提高社会的不稳定性;机器人进入家庭(如家庭保姆、健康顾问、精神陪护等)以后,由于赋予了机器人以心理功能和精神功能,家庭矛盾也日趋复杂化,将会大大提高家庭的不稳定性。

    总之,这些讨论是热烈有趣的,也是不会休止的。将来的情感机器人与人类可能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和本质的区别,它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分别适合于不同的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环境条件,彼此可以相互转换、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人与机器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并不是“你死我活”的,而是“和谐同存”、“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互利互惠”、“相互尊重”的关系。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