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厦门主场活动顺利举办
发布时间:2025-05-29 [浏览次数:]
在科技的光辉下,时代的脉搏更加澎湃。5月28日,在厦门理工学院明理楼内,一场属于科技工作者的盛会——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厦门主场活动隆重启幕。本次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市科技局、厦门理工学院共同主办。
中共厦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郭国云,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科协副主席、厦门市科协主席、厦门大学教授、嘉庚创新实验室主任郑南峰参加活动。
参加活动的领导还有厦门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林进川,福建省科协副主席、厦门大学副校长尤延铖,厦门市人大科教文卫委主任齐晓玲,厦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林丽征,厦门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厦门市科协副主席陈珍,厦门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欧阳丽娟,厦门市科协副主席、集美大学副校长黄新华,华侨大学副校长缑锦,厦门市科协副主席、厦门理工学院副校长朱顺痣,厦门市科协副主席、中科院城市研究所副所长林卫东,厦门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林秋松,厦门市科协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林燕诚。
各基层科协以及一线科技工作者、厦门理工学院师生代表齐聚一堂,以一场科技含量高、互动性强的盛会,致敬这座城市的科技创新脊梁。
礼赞科技工作者 共话使命担当
郑南峰院士在致辞中向全市科技工作者表达节日祝福。他表示,全市科技工作者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自立自强、坚持“四个面向”、坚持优良学风,自觉践行科技报国之志。郑南峰院士还向社会发出“构建科创雨林生态,培育产业创新主力军团”的倡议。他强调,要以机制破冰激发创新活力,重构人才价值坐标系;要以文化重塑培育创新土壤,构建“敢闯敢创”的创新生态;要以生态赋能强化创新支撑,打造雨林式成长体系。
朱顺痣教授代表科技工作者接受采访时表示,青年科技工作者应紧抓历史性机遇,锚定战略方向,聚焦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致力于潜心科研,为高质量发展创造出更多实绩。
聚才筑基 授牌仪式彰显智库建设新成果
科技强国,离不开坚实的智力支撑。活动现场,“2024年福建省院士专家工作站”授牌仪式庄重举行。厦门共有6家单位获此殊荣,它们也是凝聚高端人才、推动科研落地的桥头堡。
据介绍,此次获授牌的6家院士专家工作站(环创科技、精图信息、蓝海天信息、立林科技、厦大附属翔安医院、厦门眼科中心)在各自领域深耕细作,依托6位两院院士及其团队的高端智力资源,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值得一提的是,厦门此次获评数量占全省18家的三分之一,充分彰显了厦门在汇聚顶尖智力、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方面的显著成效和强大吸引力。
活动还为厦门市文物与博物馆协会、厦门市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协会两家新团体会员单位颁发了证书。它们的加入,进一步壮大了科协组织服务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
协同共建 签约仪式打造科技服务新生态
在科技创新日益依赖协同机制的今天,单打独斗已难以应对复杂的技术挑战。此次厦门主场活动特别设置了签约环节,多方力量的握手,旨在打破壁垒,汇聚资源,共同构筑充满活力的“科创雨林生态”。
签约现场,厦门市科协与厦门大学、华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厦门南洋职业学院等7所高校科协郑重签署合作互助协议。各方将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服务社会”为原则,在学术交流、科技普及、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化合作。
与此同时,园区-学会的联动,则架设起科技服务“立交桥”。活动现场,厦门软件园(思明)科协与厦门市计算机学会、湖里创新园科协与厦门市土木建筑学会、集美区安仁产业园科协与厦门市信息协会、海沧生物医药港科协与厦门市药学会及厦门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签约。这种精准匹配园区产业特色与学会专业优势的合作模式,旨在推动学会的科技人才、技术资源深度下沉到产业一线,建立学会服务站,为园区企业提供“点单式”科技服务,解决技术难题,促进创新升级,真正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今年,市科协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签署了服务科技工作者协议。这份协议聚焦科技工作者的健康需求,探索建立更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通道和健康管理机制,为科技工作者心无旁骛投身创新消除后顾之忧,体现了对科技人才全方位的关怀。
触摸未来 科技盛宴沉浸式体验前沿力量
走进本次活动的主会场,主办方精心组织了科技成果展,汇聚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个领域的创新成果,通过图文、实物、讲解等形式,使参观者在沉浸式体验中,近距离感受科技带来的震撼与魅力。
据悉,为让科技服务更加深入基层、融入生活,厦门市科协系统在5月30日前后,在全市范围内组织系列科普活动,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进园区,让科技温度传递到更多角落,用实际行动向科技工作者致敬。